家长网
家长网  /   兴趣特长  /  艺术  /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时间:2024-03-13 13:53阅读数:100

黄梅戏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一开始不叫黄梅戏,只是当地人唱的山歌,被称为黄梅调,后来随着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慢慢的演变成了现在的黄梅戏。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黄梅戏的文化背景

在明代,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些山歌在当地流行了起来,被人称为“采茶歌”。

1785年左右,因为黄梅季节雨水充足,所以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这时采茶歌与多种民间艺术结合,形成民间小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为“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清代光绪年间,黄梅戏已在安徽农村演唱,这20余人的黄梅戏班就是石牌地区的草台班子。今皖上各地农村中,江以南也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著名的黄梅戏剧目有什么

在剧目方面,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近代以来,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