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历史名人  /  夏商周朝  /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排列顺序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排列顺序

时间:2023-11-15 15:30阅读数:3628

庄子,本名庄周,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道家美学的集大成者,强调以“自然”、“素朴”、“无为”的观点对待美和艺术。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排列顺序

庄子主张无为避世的思想四句话顺序是如下:

一、“为亢而已矣”:“亢”是高亢,带有桀骜不驯、玩世不恭的意味。但从所举情况看,这类人虽也愤世嫉俗,却非与之对抗,尤其不会由于不满而自我牺牲,只表示一种高洁而已。而下文有言“不刻意而高”,“高”正是其心态,可以推定“亢”乃“高”之误,因“高”字下部漫漶之所致。

二、“此平世之士”:“平世”的意思,不如文中的“离世”、“非世”、“避世”明显,疑为“并世”之误字。“并世”与世相谐和、即与现今社会合作之意。

三、“无为而已矣”:“无为”为道家最高理想,此“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的人,不足以当之。观下文“无江海而闲”句,此处当用“闲”字,句当为“为闲而已矣”。是误“闲”为“无”,又以“为无”不词,而倒置为“无为”。

四、“此道引之士”:“道引”即导引,是一种摇筋骨、动肢节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五、“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淡然”和“无极”,从词性看,都是形容之词,或者是“淡然”形容“无极”,或者是“无极”形容“淡然”,其意却都难协,其间必有舛误。

实则“无极”乃是“无为”。“淡然无为”,以“淡然”形容“无为”,于意至洽。且只有无为,才当得起“天地之道,圣人之德”。“极”为“为”之误。

庄子《逍遥游》名句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事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的生命美学主要关注的是什么

首先,《庄子》“大美不言”。《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其次,《庄子》对于“人格之美”的论述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上,孔子评价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而庄子却在《庄子?骈拇》中举为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的伯夷和为谋私利而死于东陵山的盗跖两例,以为他们“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

《庄子》中,伯夷和盗跖在市区人的本真之性上完全没有区别,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齐一,为仁义而殉身和为逐利而死的齐一。”

第三,庄子“鱼之乐”的人生价值审美观。《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施曾游于濠梁之上,庄子睹物思人,触类旁通:“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对人生的痛苦体验,使得庄子向社会之外寻觅人生的乐趣,自然美感正好可以充实他的生存体验形成的空虚。

庄子的哲学发端于自然审美,由自然美过渡到生存美,进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庄子视鱼犹得道之人,水犹道体。

鱼无贪欲、无纷争、无私藏,恬淡纯朴,得水见性,自足自造。鱼可以说是庄子生存美的意向的对象物,以至于庄子成了一个“鱼化”的形象。“鱼之乐”是由于天性真朴,人之至乐也应当是涤除社会性返归自然情性。

“鱼之乐”的最高部分,是对人生意义在精神尽处的觉解。的美学思想,发于私有制,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强调个人本位道德和均衡社会秩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