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孩子偷东西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孩子偷东西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俗话说小时候偷针长大就偷金。父母一定要问清楚小孩偷东西的原因,包括家庭环境的影响,生活中缺乏关爱,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家长在了解原因后,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对症下药。
11岁孩子偷东西应该怎么正确教育
多陪伴关心孩子。家长要多多关心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关怀,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孩子只有会在轻松舒适的氛围环境中才会提出自己的需求。对于家长力所能及且合理的需求,家长应该给予满足。孩子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满足了,自然就不会动歪心思了。
引导孩子建立道德观和价值观。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树立价值观,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人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将他心爱的玩具和东西占为己有,他又会是什么心情呢?让孩子知道世界是需要规则的,而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就是规则之一。
设定明确的界限。确保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例如失去某些东西、受到惩罚等。设定明确的界限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他们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找到根本原因。了解孩子偷东西的原因。可能涉及到家庭问题、社交问题、心理问题等。通过了解根本原因,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孩子。
给孩子提供替代方案。如果孩子偷东西是因为缺乏某些东西,例如物质奖励、关注或安全感,那么可以提供替代方案来帮助他们满足这些需求。
孩子偷东西屡教不改是什么心理
1、缺乏道德观念:青少年的道德观念正在形成阶段,如果缺乏正确的道德教育,就容易产生偷盗行为。
2、物质欲望:青少年对物质的渴望往往比较强烈,如果家庭条件不好或者受同龄人影响,就会产生偷盗的想法。
3、自卑感:一些孩子可能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外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不足,从而产生自卑感,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关注,可能会采取偷窃行为。
4、对权威的反抗:青少年期是叛逆期,如果家庭或者学校的规矩太严格,就会产生对权威的反抗,从而产生偷盗行为。
5、物质需求:一些孩子可能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无法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因此采取偷窃行为来获得所需物品。
6、自我满足感:偷东西可能给小孩带来一种刺激和满足感,他们可能觉得成功偷盗后获得的东西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或引起他人的注意。
如何纠正孩子偷东西的习惯,家长试试这些方法
不要打骂孩子: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之后就打骂孩子的做法绝对不要再有了,不然不仅不能让孩子明确自己的错误行为,反而还可能会因为为了躲避这种惩罚而出现下次的撒谎行为。家长最好明白:心平气和的分析一件事情的利弊因果远比拿起扫帚声嘶力竭的唧吼和打骂更有用。
给孩子积极改正的机会:当孩子偷了别人东西犯了错了,家长不要对孩子一概否定,而是要给孩子积极改正的机会,能够让孩子主动的去把东西还给别人。是能够从自己积极的改正行为中,意识到自己偷东西是不对的,改正自己的这一种错误行为。
适当的给孩子一些满足:家长不要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一点也不满足孩子,让孩子内心总是处于渴望的状态,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一些满足,让孩子内心得到安慰,这样孩子就会因为得到了满足,而不会想着去偷来满足自己。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例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在生活中父母以身作则的告诉孩子。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宝宝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