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教育资讯  /  生活  /  孩子不上学怎么办

孩子不上学怎么办

时间:2024-03-05 13:39类型:生活阅读数:1796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厌学情绪,当听到某某孩子成绩非常优秀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说那是“邻家的孩子”。那么,如果家长面对孩子不上学怎么办呢?

孩子不上学怎么办

1.首先必须弄明白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去。现在的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会出现多种原因,比如讨厌老师,学不进去,受了游戏诱惑,在学校受人欺侮等情况,家长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去的原因——这是前提。

2.心平气和的和孩子谈。现在的孩子都是遇强则强的性格,家长父母越是对孩子责备,孩子会越是反抗叛逆,与父母对着干,而最坏的结果可能是离家出走。所以父母心态一定要静下来,好好的和孩子谈一谈。

3.向孩子朋友了解情况。如果你孩子以前挺乖,也挺花,却突然不愿意去学校上学了。那一定有原因,可以和他的朋友作间接了解,同时也可以让这些朋友去开导孩子。

4.看孩子是否在学校受到欺侮。现在孩子自尊心非常强,如果在学校受到欺侮也不愿意说出来,就采用不愿去学校的方式来逃避痛苦。那么父母可以去学校和老师沟通,和同学作了解,进一步确定原因和解决方法。

5.体验生活。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孩子觉得读书苦,逃学厌学的孩子。孩子始终不愿意去的话,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去工地,工厂上体验一段时间生活。对于低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吃不消的,也会明白工作、学习、生活的不易。会更珍惜学习生活。

6.带孩子出去放松。现在孩子的压力挺大的,原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不得不被学校、家庭作业、补习、兴趣班占领。有些孩子会因此被磨得顺受,有的孩子则渐渐厌烦、暴躁、不愿学,甚至逃课。那么父母在学习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做适当方式,比如K歌,去游乐场,参加他喜欢的演唱会等。

7.给孩子单独的空间。当孩子出现叛逆、厌学、逃学的情况时,父母最常用的劝学方式是大道理,或者威逼利诱。这样的方式可能会一时有用,却不会时时有用。有时候不妨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厉害关系,也避免了孩子觉得父母过于啰嗦,愈加叛逆的情况,这样的方法对高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实用。

在上学的过程中,孩子会遇到什么样的焦虑问题

1、有的孩子可能会害怕特定的事物或情景(例如,蜘蛛、狗、乘坐电梯)。想到上学可能会有他们害怕的情景或者事物出现,他们就会表现出紧张害怕;如果能避免接触他们的所害怕的事物,就会避免产生焦虑。

2、有的孩子在社交环境或表演情境中会感到焦虑,他们对于社交场合有恐惧,害怕被其他人审视。在这个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感觉浑身不适,并害怕会被嘲笑等等。

3、有的孩子会过度害怕与父母分离,孩子会因此而焦虑。因为他们总预感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心里也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所以他们需要父母陪伴,以避免这类事情发生。

特别是当孩子会在上学前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的不适的问题,例如头痛、肚子痛等。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休息,允许他们呆在家里后,上述不适就会消退,但如果需要面临上学前又会再次出现。

4、还有一些孩子总是做一些重复动作,例如频繁地洗涤、检查、重做作业、计算等等。

5、一些孩子也会在学习表现有所变化,如上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对上学和写作业有抵触情绪、成绩下滑等。

孩子考前心情烦躁不上学,家长怎么办

家长对孩子不上学行为不要轻易妥协,哪怕孩子上学不在状态,也要温柔地坚持,甚至让她到学校图书馆、心理室坐坐看看书也可以。因为孩子在学校就有较多机会与老师、同学交流,保持信息沟通,才能保持跟学校一样的节奏和学习者的心态,一旦离开学校环境久了,想要回去就比较困难了。

如果孩子是因为学习过度焦虑不愿意去上学,建议家长不要回应她的焦虑,要淡化它。不要觉得她不去上学天就塌下来了。当她随便说说而已。老师也不要对她有求必应,这反而会加重她的思想负担。也就是说,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焦虑要泼冷水,而不是加点油,同时有意识地转移焦点,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去。

孩子厌学怎么办

第一,理解孩子的状态。跟孩子充分沟通,理解孩子目前面临的各种的压力和困难,支持、接纳,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和宣泄。

第二,给予鼓励和认同。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点,真诚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足之处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完善自我身份的认同。

第三,学会给孩子减压。结合孩子的能力,对学习不提过高的要求,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帮助孩子减压。同时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区分轻重缓急,主次分明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第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善于思考,而非被动接受知识,以此提升学习的效率。孩子在学习中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学下去的兴趣。

第五,帮助孩子应对困难。当孩子眼中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再告诉他要振作、不要逃避,大多是徒劳的。他更需要的是外界给予理解、接纳和共情。和孩子沟通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着手,与孩子共同解决问题。